筛选人才,“蒙上眼”更能看清真相
“鼓励个人主动屏蔽信息。”
好文4565字 | 8分钟阅读
作者:肖恩·法思(Sean Fath),理查德·拉里克(Richard P. Larrick),杰克·索尔(Jack B. Soll),朱晓媛
你会根据应聘者的姓名来决定给谁面试机会吗?或者你会根据创业者的性别或外表来决定投资哪家企业吗?没有几个管理者肯承认自己会这样做,哪怕是在心里承认。
但研究表明,决策者实际上恰恰容易被这种偏见左右。招聘者在面对千篇一律的求职简历时,如果看到一份简历上方的姓名像是黑人的名字,那么他可能不会电联此人前来面试。
相对于男性创业者(尤其是富有魅力的男性)而言,女性创业者被潜在投资者问到的问题会更尖锐,其创意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也更低。
这项研究表明,在社会评估中(比如聘用谁、投资谁或提拔谁),诸如姓名和外表等并不相关的属性会引起人们的偏见,因而有可能对评估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在做此类评判时,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更加公正?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偏见、提高客观性,即采用“盲选”的决策方式,也就是说,限制评估中可供考量的信息。
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如果看不到评估对象的不相关信息(比如求职者的姓名),那么评估者自然不会因这些信息而产生偏见。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请实验对象进行表现评估:要求他们观看一段某人完成模式识别任务的视频,然后评估此人的表现。在他们观看视频并做出评估之前,我们为其提供机会查看操作者的“个人资料”,其中包含一些不相关且可能导致偏见的背景信息,比如姓名、照片和家乡。
我们发现,约有50%的实验对象选择查看这些资料。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承认自己主要是出于好奇。作为对比,我们也询问了另一组实验对象,如果他们的目标是做出不带偏见的评估,那么是否认为应该查看这份资料,结果约有90%的人认为不该查看。
相比之下,这组实验对象的好奇心动机要低得多,因为他们的动机已转向对公正性和准确性的关注。因此,人们都懂最好不要去查阅某些信息的道理,但他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激发这种意识。
在另一项研究中,我们探讨了好奇心在模拟招聘决策的盲选偏好中所起的作用。实验对象的任务是评判一名模拟求职者同岗位的契合度。
除了查看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之外,实验对象也可以选择获取其姓名和照片作为评判的参考依据。在我们开展的其他研究中,实验对象被强制选择是否在评估之前查看关于评估对象的潜在偏见信息。
而在此项研究中,我们为部分实验对象提供了第三种选择:先仅根据资历对求职者做出评判,然后再查看此人的姓名和照片(可以选择是否更改先前的评判结果)。我们发现,同必须在评判之前就决定是否查看姓名和照片的实验对象相比,拥有第三种选择(在决策流程后期查看姓名和照片)的实验对象更倾向于以盲选的方式做出初步评判。
简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如果在(初步盲评后的)某一时刻满足评估者的好奇心,就可以降低他们立即一探究竟的冲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拿到求职者的姓名和照片后,最终选择更改初步盲选评判结果的实验对象非常少,还不到20%。
换句话说,只要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大多数实验对象并不会根据潜在偏见信息修改自己的评估结果。
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评估者能克制或暂时按捺好奇心驱使之下的冲动,不去主动获取关于评估对象的潜在偏见信息,并且明白掌握此类信息对决策往往有害无益,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在评估时采用盲选法。
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主动屏蔽信息。且举一例:阿龙·魏恩伯格(Aaron Weyenberg)在担任TED会议研发总监期间,担心自己在评估领英(LinkedIn)上的求职者时会受到隐性偏见的干扰,尤其担心在看到个人照片后,对求职者的评估会受此影响而出现偏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魏恩伯格采取了令人赞叹的主动屏蔽措施:他开发了一项谷歌Chrome浏览器的扩展功能,可以将领英上面的用户照片自动替换为狗的照片。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自己开发网络浏览器扩展,但好在也有更简单的办法可供选择。比如说,招聘经理可以承诺不去查找求职者的社交媒体资料,也不用谷歌搜索他们的名字。
还有一种更有效的做法:他们可以让助理将求职者的姓名从求职申请和简历等资料中删除。在提高决策准确性和公平性方面,这些小小选择可以为你带来巨大回报。
但具体要如何做?对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1. 引导审慎思考
领导者可以培训员工在评估过程中不时暂停,反思一下,并在实践中督促他们这样做,以培养他们的审慎思考能力。有的评估者会在评估之前查找一些不相关且可能引起偏见的信息。
对他们而言,无聊的好奇心始终是强大的动因,但这种好奇心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冲动,并不能构成持久的推动力。因此,引导评估者在做决策时放慢节奏、小心谨慎,就有助于解决问题。
简单地问一句“你应该查看什么”,就足以鼓励人们主动屏蔽。为了鼓励反思或审慎思考,组织应当训练管理者在进行评估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我的目标是做到公正准确,那么我应该掌握哪些信息?”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他们就会收起好奇心,将重点转向对客观性的关注,进而选择主动屏蔽。
这种干预措施的一个好处是,它不会像盲选政策那样减少管理者的自主权,管理者只是被引导着采取另一种评估方式。
当然,如果有人错误地认为掌握一些潜在偏见信息是有益的,进而基于这种观念决定是否盲选,那么就连鼓励审慎思考的措施也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不过,这种观念可以通过培训来纠正。
许多招聘经理也许并不明白为何知道了求职者的姓名后,他们的决策就会受到干扰,因为名字看起来只是无关紧要的信息。
同样,他们或许也没有意识到,看到求职者照片可能就会引起一系列偏见——有的偏见很明显,比如对种族和性别的偏见,还有的则比较隐蔽,关乎年龄、魅力、体重和其他因素。
通过循证培训将这些陷阱一一揭示出来,他们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易受偏见影响的程度,并且更愿意采取主动屏蔽的做法。
2. 改变信息的呈现顺序
研究表明,人人都有维护决策自主权的强烈愿望。例如,当管理者觉得组织将员工多样性计划强加给他们,他们的招聘决策因此受到诸多掣肘时,就会抵制此类计划。
不过,在受益于盲选的同时,组织仍有可能为管理者保留一部分决策自主权。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整获取并评估信息的顺序来实现,而不是限制评估者获取的信息量。
例如,可以要求管理者先进行盲选式评估(例如评估一份匿名简历),然后再接收之前被屏蔽的信息(求职者的姓名、大学毕业年份、爱好等),之后可以选择是否修改初步盲评结果。按照这种信息评估顺序,管理者会面临要与初评结果保持一致的认知压力,从而降低终评结果(包含修改)被潜在偏见信息扭曲的程度。
我们在一系列研究中找到的证据表明,这种评估方式要比在评估一开始就查看潜在偏见信息,更不容易受偏见左右。如上文所述,在这些研究中,实验对象获取模拟求职者的头像照之后,选择修改初步盲评结果的还不到20%。
相比完全依照政策屏蔽信息,管理者和其他评估者可能对上述决策方式(我们称之为“公平顺序”)更有好感,因为他们保留了自由查看所有可供信息的权力,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在评估时将这些信息纳入考虑。这种方法在许多评估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例如,创业宣讲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递交一份描述创意的书面材料(不含创业者的身份识别信息);第二步,以视频或面对面演示的方式进行宣讲。
如果投资者首先阅读并评估不含有个人信息的创意(书面描述),然后再观看宣讲内容并选择是否修改初评结果,那么与仅通过宣讲来了解创意相比,他们在做出最终评估时,受创业者性别或魅力影响的可能性就较小。
公平顺序策略还有助于解决盲选政策和多元化招聘目标之间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例如,如果招聘经理或招聘专员对求职者姓名和所属人群等身份特征一无所知,就不可能给少数群体的求职者提供面试机会。
但是,他们可以首先以盲选的方式评估资质,对求职者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去查看其姓名和所属人群,据此选择是否修正初步印象。通过这种方式,盲选式评估减少偏见的优势得以保留,同时弱势群体成员也有机会进入招聘者的视线。
当然,盲选并不是万灵药,我们想提醒读者,在实现多元化目标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复杂因素。盲选式评估就其本身而言,将关注重点放在资质证明上,而这些证明或许并不能充分体现求职者的潜力。
此外,来自优势群体的求职者更容易受益于这种招聘方式,因为资源获取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他们比少数群体的成员更有可能拥有显赫的家世和重量级的推荐人。
换言之,虽然在资质评估过程中,盲选可以通过屏蔽少数群体求职者的身份来帮助他们,但另一方面,社会不公在资质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可能被盲选掩盖,进而对这些求职者造成伤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资质要求较高的职位,例如需要求职者拥有高学历的职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司不能采取审慎的措施,将更多有资质的少数群体求职者纳入候选名单,或放宽合格资质的标准(比如扩大“目标”学校的范围,或增加所谓宝贵经验的种类),那么在招聘中采用盲选法的优势就很可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虽说只要是针对职场人员的评估(包括绩效考核、项目提案和创业宣讲),几乎都可以用盲选策略来提高其公正性和准确性,但从招聘入手是比较合理且富有成效的。
有几家科技公司已经开始采用盲选式招聘来降低偏见的影响。随着这些努力持续获得人气和关注,其他雇主可能也会效仿它们的做法。
但就目前而言,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盲选策略和政策仍然极为罕见,而且决策者也渴望维护自主权,因此最实用的方法就是鼓励个人主动屏蔽信息。
组织可以引导审慎思考并改变信息的呈现顺序,从而帮助管理者和其他评估者克制对不相关噪声数据萌发的好奇心,认识到自己也容易被偏见左右,并更加有效地评估他人。
作者简介:肖恩·法思,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ILR School, Cornell University)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
理查德·拉里克,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Duke University)Hanes Corporation Foundation工商管理教席教授。
杰克·索尔,富卡商学院管理与组织学教授。
朱晓媛,肯塔基大学伽顿商业与经济学院(Gatton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Kentucky)管理学助理教授。
原文《戴上“眼罩”才能看清真相》
刊登在《商业评论》2024年1月号
- End -